花布的迷思
【文 、圖/張瑟玉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畢業生)】
花布,蘊涵過往時代的社會背景與文化表徵。事實上,早期的使用沒有族群之分,因為它便宜又耐髒;然後,到了九○年代初期,客家人先行取得解釋權,透過文化行銷的操作技法,進而形成所謂的「客家花布」。自此,花布開始有了更深層的思考。
客家花布,客家人至今仍廣泛的運用在生活空間當中。如此艷麗中帶點俗氣的圖騰,除了是一種對於傳統的知覺,還帶有幾分親近感;基此,花布順勢轉化成為客家意象的裝置藝術,且常見於桃竹苗區域之客家鄉鎮,就此形成一種難以形容的魅力。
如今,臺灣曾經熟悉的集體記憶,花布再經由視覺設計、形象包裝的型塑,在滿足小眾市場之餘,卻也面臨到現實層面的考驗,舉凡像是花布的客源很窄;其次,單憑社區媽媽手工縫製的侷限,遠低於成衣廠量化產製的競爭優勢,更遑論如何開發新的花色;換言之,一旦文化商品缺乏市場性,就很難期待文化性的延伸轉化能收得實質的經濟效益了。
靚細妹个堅持 【文/黃元姜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訂閱本報 退訂本報 查閱舊報 轉寄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