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發明讓人類由史前原始的生活、躍進了光彩奪目的文明時代,整個歷史大為改觀,為了紀念他的偉大貢獻人何生出愛惜文字,敬重字紙,不隨意丟棄有文字的字紙。於是在鄉間、城市都有專人撿拾字紙,積攆一定數量,擇吉放入「聖跡亭」內焚燒,過化存神,燒盡的餘灰、集結後灑入水中,隨波逐流上這個過程稱之為「敬惜字紙」。
聖蹟亭,又稱惜字亭、 敬聖亭、字紙亭、惜字爐等,外 形類似燒化金紙的金爐,但聖蹟亭僅 用來焚化寫有文字的殘書或廢紙, 多出現在寺廟、庄頭、或書院週遭 。其起源最主要與中國人敬惜字紙的觀念有關。 由於傳統社會裡,能讀書識字的人口比例很低,對於一般文盲而言,讀書人能解讀「文字」這類抽象的符號,進而增加農業生產成為社群領袖,甚至因而獲取功名從此改變人生。彷彿能讀書識字即擁有與神靈溝通之神力。於是,文字以其神秘性被視同神蹟,創字者被尊為聖人而受到崇拜。再加上書籍取得不易,使得讀書人更加珍惜寫有文字的紙張及書冊,一般民眾更是不敢妄加褻瀆。
客家人對教育的重視,當然對文字更不敢有任何褻瀆,於是惜字風俗便成為客家人傳統特色之一,其精神充分表現在聖蹟亭的保存。儘管惜字文化乃遍存於各族群文化之中,非客家人所獨有。但台灣的聖蹟亭其分佈密度以客家庄內為最高,而龍潭更是擁有唯一完整庭園設計之聖蹟亭,再加上這幾年客家人對於聖蹟亭的保存與維護不餘遺力,部分地區甚至保留有燒字紙行聖蹟的傳統儀式,使得外界不免將聖蹟亭與客家人畫上等號。
圖/林育建攝(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一生)
文字整理/范佐勤(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一生)
資料節取自高屏地區鄉土補充教材、客家文化會館網站
訂閱本報 退訂本報 查閱舊報 轉寄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