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網頁1
2010學年中大法文系15名國際交換生
獲250-300萬元獎助送往法、比、瑞、加4國9校就讀
「國立中央大學(以下簡稱本校)法文系(以下簡稱本系)就其本質而言,乃是以相關語言、文化、國家、族群為其探究內涵與互動對象,以此為其設系目標與存在價值之學門,因而致力推展與法國等歐、美、非、亞法語國家所構成『法語文化圈』(francophonie)之國際關係,並訂定本辦法。」
「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國際交換生甄選與輔導辦法」第一條
一年250-300萬元的金額和4國9校的廣度
撰文:劉光能老師
「系史」值得記載的一頁
中大法文系假如建立「系史」,2010年特別值得記載的大事之一是,法文系在追求國際化的路上又邁向另一個里程。
法文系在今年3月經過審慎、嚴格的系內、校內作業,最後甄選出15名國際交換生,在9月送往歐美4國──法蘭西、比利時、瑞士、加拿大(魁北克)等重點法語國家──總計9校(其中包括魯汶大學等歷史悠久的世界知名大學)就讀一學年。
15人之中包含「大學部法語類」大二升大三學生7人,「大學部專長類」大三升大四學生4人,以及「碩士班研究類」碩士生3人。另外還有主修經濟、輔修法文的大三升大四「法語類」學生1人。
如同往年,15人悉數免繳交換大學對方學費。此外,其中13人獲中大補助來回機票、保險費;10人並獲中大獎學金,每月各領10.000/15.000/20.000元不等,期間長達10個月。另有一人更幸運,榮獲日內瓦大學交換獎學金,按月支領1.900瑞士法朗(折合60.000台幣左右),為期長達9個月。
中大自從在2000年7月宣告推出「西遊記」計畫以來,十餘年來一直提供機票等基本補助,給予中大全校以法文系為最大宗的國際交換生;今年卻是第一次提供如此高額度、如此多數量的獎助。至於日內瓦大學,則是從2003年11月開始,歷經長達一年半的內外波折(不過竟然是內多於外的波折),終於在2005年7月簽訂交換獎學金協議之後,也是繼去年首舉之後,第二度提供獎學金給予法文系研究生前去就讀。
法文系的國際交換生獲得如此「鉅額」──一年合計250-300萬元──的補助、獎助,當然是一件大事;因為過去所見系內學生受到家庭財力的限制難以奢求出國就讀的遺憾,終於出現可喜的轉機。
不過,系史另有特別值得記上一筆的理由。
法文系在陸續締結國際協議以後,也就是交換生可以前往的國家、大學隨之出現多重選項之後,立即採取相當高度的開放措施,寧可捨棄系上「強制分配」這種單邊決定的簡便手段,改而採用「開放競爭、志願分發」這種取決標準與作業程序嚴謹許多的辦法。
但也因為賦予我方學生自選的可能,加上對方大學應允的交換名額充裕,所以,系上學生一向有志一同,專挑對於台灣一般大眾較具「『國名』熟悉度」的法國一國,簡直「旁若無國」。而且,甚至寧可彼此相擁,多人擠到法國的偏遠大學,也不願自主、分散到其他國家的國際性都會,或者更具全球性聲望的大學;就是在接受輔導、聽過分析之後,依舊堅持「從『一』而終」,令人扼腕。
今年則不然,系上學生從提出申請開始,便已出現觸角開始伸向四面八方的現象。最後在開放競爭、志願分發之下定案的交換國家,當然包含不能免俗的法國,但也首度遍及比利時、瑞士、加拿大(魁北克),完整涵蓋歐、美四大法語國家。
假如一併檢視從大學部到碩士班,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總共15人所選的九校,更可以發現,他們的選擇相當清晰的反映出,在課程條件容許的前提下,隨著年級由低而高,逐步脫離「群聚」、逐步追求「自立」、逐步深入「未知」(inconnu)的趨勢,一如下列的級別、校別、國別分布:
「法語類」大二升大三學生共7人前往2國3校:各有4人、2人、1人分別前往法國里摩日大學(Université
de Limoges)、法國翰斯大學(Université
de Reims-Champagne d’Ardenne)、加拿大蒙特婁大學(Université
de Montréal)。
「專長類」大三升大四學生共5人前往1國5校:各有1人各自前往法國里昂第二大學(Université
Lumière, Lyon 2)、里昂第三大學(Université
Jean Moulin, Lyon 3)、里昂天主教大學(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yon)、法國巴斯卡大學(Université
Blaise Pascal, Clermont-Ferrand);外加大三升大四主修經濟、輔修法文學生1人前往翰斯大學。
「研究類」碩一升碩二學生1人、碩二升碩三學生2人共3人分別前往3國3校:各有1人前往加拿大蒙特婁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瑞士日內瓦大學(Université
de Genève)。
這樣的發展特別值得記載的,正是這種探索「未知去處」、探索「多樣法語文化世界」的好奇心和勇氣;這種固然不算驚天動地,卻畢竟相對可以掙脫「舊狀」和「常俗」侷限的開闊視野和冒險精神。
現階段最完美的實現
在此,我無意也不應自任為法文系所有推動或參與「國際交換生」及「國際義工」工作同仁的代言人。
單就我個人而言,自從我在1999年1月開始投入法文系(乃至中大整體)的國際化工作以來,十餘年之間「屢挫不輟」,抱持的信念是:其他層面暫且不談,但就「國際交換生」的層次而言,唯有獲得不同的學校經驗、不同的城市經驗、不同的國家經驗、不同的族群經驗、不同的文化經驗,甚至帶回來不同的口音,才談得上「國際化」。
因為,在我眼中,首先,就本質而言,「法文系」便是以相關語言、文化、國家、族群為其探究內涵與互動對象,以此為其設系目標與存在價值的學門。換言之,相較於其他學系(比如理工),國際化對於法文系(以及其他外文系)原就屬於本質性(而非附加性)的需求。
其次,就效益而言,學習法語假使受制於「浪漫憧憬」因而堅守法國一國,因為「獨鍾」所以弄到形同閉關自守,無法以此為起點擴大眼界、足跡,及於歐、美、非、亞各國所構成的「法語文化圈」這個多樣、豐富的「異質共同體」,也就是無法發揮最大的語言效益,其實是十分浪費所學(甚至根本自斷出路)的行為。
最後,對於台灣「稱外文只見英文」,競談國際化但是普遍誤以「通過語言檢定等於已經擁有國際視野」的一般民眾、各式媒體、百餘高等學府以及主導其事的教育部,「國際化」大致已經淪為「相似化」甚至「單一化」的同義詞,而且顯然日益深入人心已達難以自拔的地步。然而,國際化應當追求的最終目標,恐怕正巧就和偏愛「從眾」甚至「定於一尊」(也就是徹底「排他」)的漢文化相背的「多樣化」。因為,就精神而言,國際化所追求的理想,不會是「相似化」、「單一化」必然導致的「貧乏化」,而是「多樣性」、「差異性」所蘊含的「豐富性」。
這也是我在過去十餘年之間,一心一意,不問是否身兼行政職務(而且幾乎總要千方百計自籌出國經費!),逐步開發上述的歐美四大法語國家;不顧重重困難,額外付出極其龐大的時間和心力(包括和中大的高階主管、上級單位週而復始的周旋!),先後開闢將近十所院校,而且長期追蹤、親自經營後續工作的理由。
當然,法語國家不只歐美四國。其他諸如北非、西非、東南亞各國,雖然早已藉由1995年創立的「法語國家電影與文化研究室」以及2003年改造的「魔光實驗室」具體而微但是堂而皇之進入中大法文系;不過,在可預見的未來,北非、西非各國恐怕依舊難有正式締約變成常態性合作夥伴的可能,終究是一種缺憾。
話說回來,在我告別中大的2010年此時,正巧讓我在學生身上看到,自己多年來追求的願景、不變的信念,終於達到「現階段最完美的實現」這樣的結果,畢竟頗多「余願足矣」的感觸!真的令人滿心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