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新浪潮電影大師導演艾力侯麥(Eric Rohmer)
2010年1月11日於巴黎辭世,享壽89歲。
影響全球電影史的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群中,侯麥是參與創立的核心人物,但一直堅持與同儕截然不同的創作路線與作風。文學教授出身的他,擔任重要刊物《電影筆記》主編後,才逐漸全力投入電影拍攝。相較於楚浮等人的光芒四射,他的成就較晚,一直到知名的系列作品《六個道德故事》(Six
Moral
Tales)後期才逐漸受影壇肯定,該系列作品是在1960、70年代拍攝,將18世紀寓言故事搬上現代舞台重新詮釋的《慕德之夜》,即是《六個道德故事》系列作品之一,本片讓侯麥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揚名國際。
楚浮、高達等人在六○、七○年代就嶄露頭角,侯麥一直到以《綠光》於1986年奪下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才終於成就高峰。
侯麥一直以最自然隨興的方式,致力於將文學與影像結合的自然與恣意,演員生活化的演出,嘮嘮叨叨的對話,為尋常瑣事而心煩意亂,堅持著高度個人主義的風格,一直是他作品最鮮明的印記,作品充滿了文學與哲學的氣味,擅於細膩寫人物的複雜心理層次,正如他的經典作《綠光》一樣,成為夕陽下山前永留人心的美麗光芒。
侯麥曾形容自己的電影在於「思想而不是動作」,處理的「不是人們做些什麼,而他們在做這些事時心中的想法」。雖然許多影痴對侯麥一成不變的風格趨之若鶩,卻也有許多人敬謝不敏,金哈克曼曾在《夜行客》片中抱怨看侯麥電影就像「看著油漆慢慢乾燥」,這令人莞爾的貼切形容成為侯麥作品最知名的「評價」。
侯麥從作品風格到拍攝方法都高度崇尚自然主義,連日常生活也崇尚自然,他約50年的拍片生涯,堅持體制之外的獨立製片路線,自稱「永遠的業餘者」。
法國總統薩柯奇對於國寶級的導演過世,也發表聲明,肯定侯麥為「偉大的大師」。「他一手推動了《電影筆記》與新浪潮電影,他的電影獨一無二…他開創了一種將在他辭世後永遠流傳的『侯麥風格』。」法國文化部長讚譽侯麥「由法國語文的細膩結構中,開創出一種電影語言」。
坎城影展主席泰瑞弗黑莫表示,侯麥的作品雖不時尚,卻可跨越時間限制:「他證明了你可以用小成本拍出偉大的電影,這在當前這個時代,尤其值得我們深思。」
侯麥經典作《綠光》加入「光影映畫影展」重映,最後遺作《愛情誓言》也將於四月在台北光點以文學電影為主題的「閱影展」中再度放映。
本文轉載自http://aac.ncl.edu.tw/newsDetail.aspx?issue=11&type=2&p=true#news6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