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法文系電子報

◎ L'UNICITE ◎

 
第 301 期 (2008-11-19) 訂閱退訂   與我們聯繫  
‧本期焦點訊息‧
綜合資訊 > 哈佛學生不懂得發問,台灣學生呢?
綜合資訊 > 大仲馬《三劍客》主角達太安長眠馬斯垂克
總編輯
 

哈佛學生不懂得發問,台灣學生呢? (NCU/ UNCfr)
 

哈佛學生不懂得發問,台灣學生呢?


一項有趣的發現是,過去以為大一新生帶著空空的腦袋進大學,等著學新東西,但這項假設已被推翻。學生經常是帶著「錯誤認知」來學習。他們帶著各式各樣源自經驗的成見進大學,其中不乏錯誤的想法。〔所以大學教育〕不只要導正錯誤觀念,更重要是克服過去的錯誤教育,將他們逆轉成一個有四歲孩子好奇心的十八歲青年。

《天下雜誌》第410期

2008/11/18


十月初,哈佛大學一項學生學習成效調查結果,在哈佛教授間投下了一顆震撼彈。

哈佛大學伯克教學中心針對二十門課的教授、四百位學生,分別調查老師與學生是否掌握課堂「核心概念」?

跌破教授眼鏡的是,只有不到三成的學生,抓到教授在那門課想傳達的核心概念?


來自全美六百所頂尖高中的六千名哈佛新生,遇上不乏諾貝爾獎得主的黃金陣容教授群。頂尖的學生、優秀的教授,學習成效落差卻如此巨大,「教」與「學」之間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結果讓我們非常震驚,」哈佛大學歐洲歷史與文學教授、伯克教學中心主任威京森(James Wilkinson)接受專訪時以開放的態度分享說,「多數哈佛教授教的,並沒有自己想得那樣好。」


《天下》專訪伯克教學中心主任威京森。當腦科學研究漸漸揭開了學習的本質,威京森分享,多年對學習的研究,不只對大學教授有幫助,對那些渴望提升孩子


學習效能的家長們也受用無窮,專訪內容如下:


世界瞬息萬變,大學教育以「內容」來定義註定要失敗。今天重要的科目到明天可能已經被揚棄。


究竟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要帶給學生什麼?哈佛大學的博雅教育有五個目標,希望學生畢業後能夠: 一、獨自探索世界
二、建立對知識的好奇
三、具備探詢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能把找到的解決方法與他人溝通
五、培養創造力,用嶄新方式看問題

因此,大學博雅教育的關鍵在於,將教育的焦點從「內容」(學什麼)轉移至「過程」(怎麼教與如何學),思考哪些過程能夠使大學畢業生具備上述能力。

過去三十年對學習與教學過程的研究,讓我們更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產生許多新教學方式與工具。但研究的過程也發現,學生的學習成效並未像我們所期待或聲稱的那樣好。

其中一項有趣的發現是,過去以為大一新生帶著空空的腦袋進大學,等著學新東西,但這項假設已被推翻。


學生經常是帶著「錯誤認知」來學習。他們帶著各式各樣源自經驗的成見進大學,其中不乏錯誤的想法。


譬如問學生,從一架飛機上拋下一個玻璃罐,罐子將直線墜落?或是往前拋射?多數的學生直覺認為應該會直直墜落,因為沒有想到罐子具有飛機上的速度。


遇到這情況,教授必須要透過實驗,改正學生錯誤的概念與邏輯。


考高分,但不會問問題


哈佛成功錄取了許多考試成績非常高的學生,但考高分並不意味著更深刻的理解。


我們發現哈佛大學學生問問題的技巧並不好,要他們問出深刻的問題非常困難,但這卻是最根本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他們在進入大學前被教導了太多「答案」,好奇心早被扼殺,甚至來不及發問就被告知答案,正因為是被動學習,學習效果非常有限。


解方1:參與式學習

透過討論、實作等方法,不只加深學生的印象,更讓學生了解到自己究竟學到了多少。譬如自己開車到某處,因為參與其中,握著方向盤主導一切,比起搭計程車,你對環境會更為熟悉。


解方2:讓情緒為學習加分

正向情緒也在學習過程扮演重要角色。情緒與大腦記憶相輔相成,學習內容若沒有情緒的連結,新學習的知識將無法有效加入腦中。


老師和家長不只要導正錯誤觀念,更重要是克服過去的錯誤教育,將他們逆轉成一個有四歲孩子好奇心的十八歲青年。


解方3:老師也要磨練教學技巧

老師的角色應轉變為學生的合作者,而教育的內容更應該強調「如何教」。

對美國的高等教育而言,我們可以這樣說:教授假裝在教書,而學生假裝好像有學到東西。


為了改善這種狀況,哈佛的做法是從阻力較小、接受度較高的新教授做起。教學中心在他們開始教課前,規劃一週的研習課程,讓他們了解教哈佛學生的基本情形、觀摩優良教學示範。


有想像力,就有機會改變


有個簡單的做法能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教授要給學生回饋,時常告訴學生回答問題、報告的好壞,寫作技巧的進步情形等。


課堂提問時,只要要求學生舉手作答,並解釋給同學聽,或請學生到講台上解釋、為自己的答案辯護,就可以做到參與式學習,這在幾百人的大堂課同樣有效。

教學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有想像力!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TOP (2008-11-19)
 

大仲馬《三劍客》主角達太安長眠馬斯垂克 (NCU/ UNCfr)
 

大仲馬《三劍客》主角達太安長眠馬斯垂克

 

原載:《中國時報》

作者:陳文和/綜合外電報導

據英國《泰晤士報》15日報導,荷蘭考古學家歷經五年的尋覓探索,終於斷定法國十九世紀文豪大仲馬(Dumas père)名著《三劍客》(Les trois mousquetaires)的真實主人翁達太安(D’Artagnan),長眠於荷蘭一處天主教小教堂的墓園中。

據法國史學家指出,達太安曾在1658年獲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任命為禁衛團劍客隊的隊長,後來於1673年6月法國與荷蘭戰爭期間在馬斯垂克(Maastricht)圍城之役中陣亡。大仲馬以達太安這個人物為本,創作了一系列虛構的冒險英雄故事。

曾經出版過多部研究達太安著作的史學家波達姿女士指出,新近發現的歷史文件顯示,當年達太安等馬斯垂克圍城戰役的陣亡法國軍官,都安葬在最鄰近馬斯垂克的沃爾德「聖彼得與保羅天主教堂」附近。

波達姿向來對那些宣稱達太安的遺體已運回法國的理論抱持質疑態度,她並敦促荷蘭政府與天主教會,准許考古學家在據信為達太安的安息地展開考掘工作。

對於數十年來不斷有史學家宣稱,達太安的遺體已運返法國,波達姿反駁說,並沒有任何跡證顯示達太安在法國入土安息。

她指出,1673年6月間達太安戰死時,馬斯垂克當地的氣候悶熱潮溼,以致陣亡者的遺體快速腐爛,而作防腐處理又太耗費成本與時間,因此才會擇近就地安葬。

大仲馬是在閱讀過《達太安先生回憶錄》後,於1844年著手創作《三劍客》。雖然大仲馬小說的故事情節泰半出於虛構,但幾個主角都是脫胎自真實的歷史人物。

波達姿女士表示,達太安確為名副其實的「仕女殺手」,與劍客們過著歡欣享樂的生活,在戰場與情場都有難以勝數的豐功偉績。

 
 
▲TOP (2008-11-19)
 
 
©2003 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
地址:中壢市五權里二鄰中大路300號(320)
電話:(03)4227151轉33300   傳真:(03)4227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