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明尼克.巴依尼(Dominique Païni)教授為法國地位崇高之電影學者。前任法國電影館館長,龐畢度中心文化發展部門主任、策展人,現任羅浮學院(Ecole du Louvre)比較視覺藝術史課群電影史教授。Dominique Païni教授著作豐富,多年來他基於「展出電影」的概念策畫多項大展,致力於電影文化之推展與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媒體美學研究。
第一場
10月3日(五)10:00-12:00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藝術館405 國際會議廳
405 Art Building
Department of Art and Plastic Design,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題目:電影的放逐?(L"exil du cinéma?)
電影藝術今日已是一個在美術館中展覽的藝術類型:希區考克在其中與畢卡索互別苗頭。此一文化現象的根源何在?電影過去的觀眾和電影創作者專題展的參觀者是可以相互比擬的嗎?
L"art cinématographique est désormais un art exposé dans les musées : Hitchcock rivalise avec Picasso. Quelles sont les origines de ce phénomène culturel ? Le spectateur de jadis du cinéma est-il comparable au visiteur d"une exposition consacrée à un cinéaste ?
第二場
10月4日(六)18:00-20:00
臺北市立美術館 地下一樓 視聽室
Auditorium, Taipei Fine Art Museum
題目:影像的運動:藝術影像的新材質(Le mouvement des images : la nouvelle matière des images de l"art)
當代藝術家不只是畫家和彫塑家,他也是電影創作者……。他們的材質不只是色彩和空間:也是光線和時間。然而,科技的魅影必須和藝術家對形象的掌控連結在一起。
Les artistes contemporains sont cinéastes autant que peintres et sculpteurs... Leurs matériaux ne sont pas seulement la couleur et l"espace : ce sont la lumière et le temps. Mais les illusions technologiques doivent se conjuguer avec la maîtrise figurative des artistes.
第三場
10月6日(一)10:15-12:00
國立臺灣大學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 大禮堂
Ceremony Hall, First Student Activities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題目:電影中的變形:神話、詩及科技(La métamorphose : mythologie, poésie et technologie)
電影述說故事,但它也展現出形式的變化、線條的運動、量體的改變。由人類思想源初開始,傳說和神話即尋求足以再現「超自然」的形式。電影是適於這個烏托邦的理想藝術。
Le cinéma raconte des histoires mais il montre aussi le changement des formes, le mouvement des lignes, la transformation des volumes. Depuis l"origine de la pensée humaine, les légendes et les mythes ont cherché des formes pour "représenter le surnaturel". Le cinéma fut l"art idéal pour cette utopie.
第四場
10月6日(一)14:30-17:00
福華文教會館會議廳2F 203(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30號)
Howard International House Taipei, 2F 203
題目:與多明尼克對話(Conversation with Dominique)
邀請國內電影和藝術界專家學者進行討論和交流。
※講座全程由國北教大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林志明教授中譯
※第136期《電影欣賞季刊》(2008年7-9月)「多明尼克.巴依尼」專輯即將出版,敬請期待
指導單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行政院新聞局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協辦單位:臺北市立美術館、法國在台協會、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
|
|
目前在巴黎羅浮學院擔任比較視覺藝術史學群中電影史教學的多明尼克.巴依尼(Dominique Païni)教授為法國地位崇高之電影學者。他不但曾在1990年代擔任十年之久的法國電影資料館館長,之後又轉往龐畢度中心擔任文化發展部門主任,策畫多項重要國際性展覽。
他的職業生涯大部分貢獻於電影文化之推展與二十世紀這項最具代表性的媒體的美學研究,而且,透過電影研究,他並廣泛認識二十世紀的視覺藝術,尤其是造形藝術,因為後者在此一世紀中深受電影影響。
巴依尼的職業生涯首先展開於1970年代在巴黎拉丁區的四座藝術與實驗電影院的經營之中,包括Studio 43、Bonaparte、Le Racine、Studio des Ursulines。在1977到1987這十年時間裡,他也開始策畫許多電影影展節目,並且重建了Robert Bresson、Jacques Becker、Jean Eustache等電影作者的完整作品集。他對電影世界的積極參與,更使得他成為Philippe Garrel、Jean-Marie Straub、Juliet Berto等導演的製作人和發行者。
由於他對藝術史的開放性,使得他於1980年代末期,進入羅浮宮工作,創立視聽與電影部門,並且製作一系列具廣泛影響力的電視影集,包括《調色盤》、《羅浮宮城市》等,同時也發現了此一領域未來重要的紀錄片作者,比如Alain Jaubert, Nicolas Philibert。由這一段他在羅浮宮工作的日子開始,巴依尼的「電影放逐」計畫逐漸成形。
1990年代,巴依尼擔任法國電影館館長,進行重要革新,並為其準備進入二十一世紀,委託Frank Ghery在巴黎東部建立新館。2001年到2005年,他在龐畢度中心文化擔任發展部門主任,負責企畫電影、表演藝術、當代音樂、文學、美學之相關展覽研討會及演講。在此同時,他也負責創新的展覽規畫,例如2001年的「希區考克與藝術,致命的吻合」(Hitchcock et l"art, coïncidences fatale1)大展、2003年的考克多特展「於世紀的思路上」(Cocteau, sur le fil du siècle)、2006年的高達展「烏托邦之旅」(Voyages en Utopie)、2008年的「數位之手」(La Main numérique. Peindre, dessiner, filmer, numériser)展覽。由於他以電影人而深入藝術界,2006年他接受麥克特基金會(la Fondation Maeght)邀請擔任基金會執行長,其間策畫了一個大膽而嚴謹的展覽:「黑真是一種顏色」(Le noir est une couleur),此展破紀錄的在三個月中有超過九十萬人造訪。他同時也是2006年大皇宮迪士尼展的協同策展人。
巴伊尼教授著作豐富,有大量文章在藝術期刊(Art Press, Les Cahiers du cinéma...)中發表。他的著作中有四本作品是談論電影與其他藝術的關係之代表性專著,包括2002年的《展演時間》(Le temps exposé, le cinéma de la salle au musée)、2007年的《陰影的誘惑》(L"attrait de l"ombre)。
因為巴依尼跨界工作的特殊性,雖然他的寫作幅度很廣,由電影史、電影理論、美學問題到電影與其他藝術、電影播放與展覽場,巴依尼可說繼承了法國電影館創始館長亨利.朗瓦(Henri Langlois)以「影片放映的規劃直接作為影像的書寫」的路線。但更具時代性的是,巴依尼乃是今日「策展人-評論家」中的代表性人物,而且,也就是因為如此,他的寫作和關注範圍既是跨影像的,又是跨藝術的。
2008年秋天,為了迎接多明尼克.巴依尼來台訪問進行系列演講,《電影欣賞》也特別製作了一個以其為中心的專題。巴依尼的工作範圍廣闊,而這個專題,或許以他的第一場演講題目「電影的放逐?」(L"exile du cinéma?)最能點題。
節錄自第136期林志明《電影欣賞》專題「電影的放逐?」引言)
多明尼克.巴依尼簡歷
早期
巴黎電影放映場所Studio 43策劃人,其節目針對法國電影史
發行、製作Straub et Huillet、Juliet Berto、Philippe Garrel等人的電影
-1991
羅浮宮視聽和電影部門首任主管
期間規劃節目包括和Michel Frizot合辦的研討會「雕塑/攝影」(Sculpter/Photographier)
1991-2000
法國電影資料館(Cinémathèque française)館長,政策包括整建破舊的放映室
2000-2005
法國國立龐畢度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Pompidou)文化部門主任
於此階段策劃的大展包括2001年的「希區考克與藝術,致命的吻合」(Hitchcock et l’art, coïncidences fatale1)大展、2003年的考克多特展「於世紀的思路上」(Cocteau, sur le fil du siècle)、2006年的高達展「烏托邦之旅」(Voyages en Utopie),並主編展覽專輯。
獨立策展
1998
「影像的傳送」(Transports de l’image)展覽(法國國立當代藝術工作室Le Fresnoy)
2005-2006
安東尼.亞陶(Antonin Artaud)展覽(和Jean-Jacques Lebel合作)(米蘭PAC Pavillon d’art contemporain)
2006
「從前從前……」(Il était une fois)華特狄士尼展覽三位策展人之一(巴黎大皇宮)
2007
「Panorama 8」展覽,呈現藝術界前輩(如Chantal Akerman)和新人的錄像、攝影、表演、裝置作品(法國國立當代藝術工作室Le Fresnoy)
2008
「數位之手:作畫、素描、拍電影、數位化」(La Main numérique. Peindre, dessiner, filmer, numériser)展覽(安錫藝術學院L"Ecole d"art de l"agglomération d"Annecy)
演講或授課
羅浮學院(Ecole du Louvre)電影史系、法國電影資料館、龐畢度中心、布魯塞爾電影藝術館(Musée du cinéma de Bruxelles)等
著作
《比利時電影百科全書》(Une encyclopédie des cinémas de Belgique, Belgique: Éditions Yellow Now, 1990,與Guy Jungblut、Patrick Leboutte合著)
《收藏、展演:在此我們不怕建造電影藝術館》(Conserver, montrer. Où l’on ne craint pas d’édifier un musée pour le cinéma, Belgique: Éditions Yellow Now, 1992)
《展演時間:電影從放映室到美術館》(Le temps exposé. Le cinéma, de la salle au musée, Paris: Éditions Cahiers du cinéma, collection Essais, 2002)
《電影,一項現代藝術》(Le cinéma, un art moderne, Paris: Éditions le Seuil)
《藝術和第七藝術》(L"art et le septième art, Paris: Éditions Le Fresnoy,與Marianne de Fleury、Jacques Morice合著)
《攝影,雕塑》(Photographie, sculpture, Marval, 2000,與Michel Frizot合著)
《陰影的誘惑》(L"attrait de l"ombre, Éditions Cahiers du cinéma, Belgique: Éditions Yellow Now, 2007)
影評和藝評散見《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éma)、Trafic、Artpress等刊物和展覽專輯
(林心如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