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介紹歌劇?--寫給「法國文學史」課的學生
在歐洲,歌劇的興盛是近三、四百年來的事。
和其他藝術一般,歌劇向來是跨越國界的藝術。
德奧出生的作曲家,可以採取意大利文的劇本;
取材法國的文學;故事卻發生在西班牙;
長年在英國工作;四處旅行,到捷克去首演...。
我們可以談法語歌劇史,或法國作曲家的歌劇創作史,
但是法國歌劇文化必然是與整個歐洲文化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認識法國文化,不能無視於歐洲各地的文化。
和其他藝術相較,歌劇向來是跨藝術的綜合成果。
作曲家、劇作家、樂團及其指揮、
既能唱又能演的演唱者、編舞者、舞者、
舞台導演、美術設計、
佈景、道具、服裝、化妝、燈光、奇效、音效等,
到了二十世紀,甚且進一步,常與電影藝術結合。
許多二十世紀的作家、電影導演,是看著歌劇表演長大的;
在電影界工作了一段時日後,有的導演轉而去導戲劇或歌劇,
一方面,這是為了與觀眾作更直接的接觸,
另一方面,也為了在有限的舞台世界裡去發揮電影的語言。
歌劇雖然包含文學,與電影也有越來越多的交集,
然而,歌劇是歌劇,絕不等同於文字藝術的文學,
也不等同於技術複製時代的影音藝術。
然而,當它運用電影藝術來編導時,又成了另一種不同於舞台表演的藝術。
看過比才的歌劇《卡門》不等於了解梅里美的小說《卡門》。
普契尼與曼斯內,對於小說《曼濃‧雷絲蔻》的歌劇版轉譯,全然不同。
這就像是看過夏布洛導演的影片《包法利夫人》,
並不等於讀過福樓拜的原著小說。
比較文學與歌劇,為的是理解兩種藝術之間的同與異,
體會其中互文轉換的趣味,並且讓原屬於各自媒材的特色更為鮮明。
歌劇既然是一種舞台表演藝術,
同一部歌劇在不同時代、不同空間、不同語文、
不一樣的導演以及不一樣的表演者的詮釋下,
其內涵、藝術性和所欲傳達的訊息,便各有千秋。
遠古的希臘羅馬神話題材,可以再現於十九世紀法國布爾喬亞社會,
也可以出現在二十世紀倫敦灰暗的街頭巷尾,
或是無特定時空座標的抽象構圖空間裡,
但看藝術家從歌劇中的領會如何!
歌劇不是老舊時代的藝術,
作為表演藝術,歌劇不斷推陳出新,始終是活生生的藝術表現。
從歌劇中看藝術,看文化,看社會,看世界。
它是會令人落淚歡笑的娛興,但又不只是娛樂!
如果各位同學認為自己對於文藝的接受度還算開闊,
何妨趁這個難得的時機,走進多彩多姿的歌劇天地漫遊!
*
本學期推薦欣賞的歌劇名單如下:
1.
弄臣Rigoletto
(Verdi)
2.
曼濃Manon(Massenet)/
Manon Lescaut(Puccini)
3.
卡門Carmen(Bizet)
4.
灰姑娘La
Cenerentola(Rossini)
5.
傾城佳人La
Belle Hélène(Offenbach)
6.
天賜良緣Platée
(Rameau)
7.
遙遠的愛L’amour
de loin(Saariaho )
8.
佩利亞與梅莉桑德Pelléas
et Mélisande(Debussy)
其他,還有其他許多同樣精彩的歌劇,等著各位自行去探索!
許綺玲
2007.9
*
有關以上歌劇的介紹和簡評,
請上「法國文學史(1800年以後)」課程相關部落格流覽!:
www.wretch.cc/blog/FRLT1800
相關活動,請注意法文系辦海報公告,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