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輔導中心電子報 ( 點圖 參考提昇免疫力〝三餐〞資訊)


    臨床心理師談思覺失調症:
試著與患者的雙知覺系統接軌,讓他不致成為「孤兒」

文|李維庭臨床心理師   校稿 | 李蕙君、饒家榮

一般人對精神科病房的印象

    不少人跟我說,當他第一次參訪精神科病房時,整個人相當警戒,深怕有人會從背後襲擊自己,因而感到很緊張,直到走出病房,才覺得自己安全而可以放鬆。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感覺呢?仔細想想,或是詢問前來參訪的人,就會發現這些緊張的感受,大多來自於對精神病人的想像。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病人的想像,有許多來自成長過程中所聽聞的,對精神病的描述,這些描述無論是媒體報導的,或是周遭親友談論的,似乎都在傳達「精神病人是可怕的,行為不可預測,隨時可能傷害別人或自己,無法被理解」的樣貌。

    殊不知這些描述的起點,本身就有著「以偏概全、過度類化」的認知偏誤,只擷取了在少數特定狀況下,對精神病人片面行為的主觀描述,無法洞悉精神病人的整體客觀樣貌。身為社會大眾的我們,以為這就是精神病人的表現,將這些描述收錄在我們記憶庫中,形成「刻板印象」,也造成社會大眾對「精神病人」的負面標籤,污名化由此而生,導致許多人首次參訪精神科病房時,感到恐懼與警戒。

「你看起來不像有精神病的樣子」──個別差異大,不容易簡化成典型模樣

    文雄在一次搭長途客運的場合中,和剛認識的鄰座聊起天來,談到近來很受歡迎的影集《我們與惡的距離》,討論到精神病的話題。文雄提及劇中寫實的一面以及不足的部份,對方大讚他對精神病的瞭解十分深入,文雄後來向對方表示,他其實是一位精神病人,目前在社區復健中心復健,對方略感訝異地說「你看起來不像有精神病的樣子。」文雄雖然感到高興,但同時也覺得難過。高興的是,他終於給人像個「正常人」的感覺;難過的是,社會上對精神病患者,仍有所謂「精神病的樣子」的刻板印象。

    「精神病的樣子」到底是什麼樣子?是像《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應思聰」一般,腦中充滿幻聽、一個人關在房間裡、有著獨特的執著,或是吃藥後受副作用影響,口齒不清、無法安坐、反應變慢⋯⋯等,還是另有其他?服務於精神醫療的醫事人員都知道,精神疾病有各種階段,各種樣態,也有不同類型,個別差異很大,很難簡化成一個典型的樣子。但會住院的病人,多數是「精神病」的患者,而非「精神官能症」的患者,「精神病」患者以思覺失調為大宗,亦有少數的躁鬱症患者,會在發病時期進入精神病的狀態。

    思覺失調症的病人,多半不知道自己已經生病,在感官知覺上產生變異,嚴重時有幻覺,病人常無法分辨是幻覺還是現實,幻覺在五種感官上都可能出現,但大多以一種為主,其中聽幻覺最為常見,視幻覺為次之;思考上,則往往會堅信沒有事實根據的事情,比如覺得某些人要毒害他,這種堅信並非來自邏輯的推論,倒像是一種直覺的相信;有的患者行為上開始出現混亂,比如日夜顛倒、怪異行為;人際的型態也開始改變,變得較為退縮、無法和人有效溝通;情緒上亦有偏離常態的起伏變化。以上的說明,只是大略地描述精神病症發展的情況,但這並非精神病人的整體樣貌。

與真實世界的連結產生混亂──經驗被否定時,患者會感覺像是個「孤兒」

    若我們從「精神病人」為主體的角度,試著來做客觀的描述,以思覺失調症患者來說,會發現最大的問題之一,在於患者與自身所處生活世界的人際溝通出現裂縫。比如一位思覺失調症患者在幻聽發生時,他聽到有人罵他「白目,去死」,因為無法分辨幻覺與真實,他認為別人都聽得到,但旁人卻若無其事,他心想這些人是怎麼了?回頭尋找聲音的來源,卻找不到,於是對著可能的聲音來源大聲罵「幹」(被別人描述為自言自語),此時卻遭旁人側目。

    看到路人一副驚慌不解的表情,患者也困惑了,嘗試著想向他周遭的親友說明他的真實感覺,比如他聽到自己遭人辱罵,以及一個秘密集團是如何想要加害於他,然而周遭的親友在此時卻都回他說「沒有這種事,你不要亂想,你是不是太累了?」遭親友否定自己的感覺時,他會疑惑到底親友是否真的可信?親友變成患者另外要應付的對象,因為親友根本不承認他的感受及想法,根本無法幫他。演變到後來,當患者不再對外溝通,從與他人相連的世界中掉了出來,他就像是一個孤兒,得靠自己奮鬥。

    若我們知道患者必須面對兩個知覺系統,一個是我們共同認證的世界,另一個是只有他自己感受到的幻覺系統(但對患者來說兩者一樣真實),卻苦於無法分辨。那麼面對患者訴說他真實而恐怖的經驗時,第一步該要做的是聽他說,而不是否認他的主觀經驗。我們可以先同理他的情緒說:「你感受到的,真的很困擾吧?」後面再進一步表達,有些狀況是自己無法感受到的,會尋求瞭解這些情況的專家來看看是怎麼回事,才不致於讓患者往「孤兒」的方向走去。

試著與患者的知覺系統接軌──理解並包容思覺失調的現象

    我們再返回前述污名化的議題,可以發現,污名化的現象來自於對病人行為片段描述的累積傳播,這些描述並非反應精神病人真實整體狀況,而是可能是社會大眾對於無法理解的精神病性行為,所投射出來的想像。從患者的角度來說,患者才是先被社會大眾遺棄的「孤兒」。若在他生病之初,社會與親友的友善回應,試著與患者的雙知覺系統接軌,包容思覺失調的現象,不致於讓患者感到孤單,也可減低社會大眾對精神病人的負面想像。或許您在首次參訪精神病院時,能用好奇與同理,取代緊張與警戒。


   諮潤你我他:  ( 點圖聽 爸媽也是這樣過來的)

   【越哥】又挖到一部冷門寶藏電影,看得我都想回農村老家了

   【米蟲】韓國最新懸疑電影,女子竟能預知未来,徐睿知主演《明天的記憶》

    日本版的《死神來了》,重新定義死神,《死神的精度》【光影】

   【看電影了沒】全世界都嘲笑我,只有我媽相信我。《叫我第一名》


    六月反思心得得獎作品

   電機三A   鄧羽捷

   這次我想要回饋的是主文章,系上其實有一些同學有佩戴這些輔具,來幫助他們生活,一開始的我看不出這兩者的不同,藉由這次的文章,我認識到這兩種輔具的不同,並從中了解到聽障生的不便,希望未來如果再碰到這些朋友,善用溝通技巧,再加上一點耐心與同理心,為這個社會添一些善。

    電機四B   王綰晴

   身為畢業生,本來沒有太多感觸,但聽到畢業歌之後,被勾起了好多大一大二的青澀回憶。因為疫情的關係,也沒有了畢業典禮,或許這就是我們這一屆最特別的回憶了,再見了中央大學!

    資工三B   王均琦

   沈芯菱曾說:「成功並非打敗多少人,而是幫助多少人」。她不僅是資訊領域的菁英,還致力於發覺並改善社會弱勢的生活。這次難得能從諮潤你我他的影片重溫當時的感動,也期許自己能有發掘問題的洞察力並運用所學去改善它。


   Feedback  7月好康報您諮

     文章(主題、諮潤你我他、活動抱報)反思 100 字內,

     獲選三名贈送 全家商品卡 100 元。

     截稿日期:8 月 27日 (五)

     獲選者名單將於 2021 年 8月份電子報發佈。

     欲投稿請點此文章反思表單

     六月份得獎同學請在  9 月 24 日 (五) 前來諮商中心領取,

     逾期未領取者視同放棄。                                      
   
( 點圖 療癒心情,釋放一天的勞累)        資料來自 Youtube 網路及網路文章


    諮商中心公告:

             


    心情抒壓抱報:  ( 點圖看【天兵阿榮】HD首支中文電影預告 )

    古老影片故事一碗蕎麥麵,心越時空,那種溫馨久久不散

     狗狗陪媽練瑜珈超神奇 仰頭抬腿通通難不倒 | 狗狗搞笑​ 

     10分鐘柔軟瑜伽可紓緩全身

   《大債時代》阿良 vs純珊|分離之後(為什麼分離,可看全集) 對方 想說的話

     資料來自 Youtube 網路及網路文章 


如果您不希望收到此電子報,請按此連結 取消訂閱

Copyright © 2017 國立中央大學 學務處諮商中心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

校址:(32001) 桃園市中壢區中大路300號   電話:(03) 422-7151#57262